所列的前两条,实际上构成了从古典民本跃升为现代民主的接续资源,亦堪称德性政治生民观足以继续深研的关键环节。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这种进化,既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刺激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论语·里仁》)的欲望膨胀。
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这种自觉并非对礼的消解,恰恰与礼圆融一体。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顺乎民性,修养生息,切忌偏颇粗暴。
衡量人的上善有六条标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就曾感慨: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情况B:在义命不可得兼的极端情况下,君子能舍身守道,则为仁。
如孔子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过去注家多读为井有人【8】。它是一种存乎志士胸中的天下责任感,简而言之,即仁志。然而一直以来,问题的更基础的层面被忽视了:子路和子贡为何会这样提问?照常理,管仲不死公子纠,至多落个不忠不义的罪名,何必上升到非仁?值得揣摩的是,孔子对弟子们提的问题本身并未感到一丝怪异。
由此可看到,子路、子贡执泥于依据(2)的情况B,遂有关于管仲是否为仁的疑问。马融云: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
这不很奇怪么?何以说是仁呢?这恰恰是孔子思想的复杂性所在,需要我们耐心去逐步揭开。《论语》的许仁活动只涉及历史名人与门人弟子两类,这一现象恐非任意。这可证诸以下对话,《阳货》载: 子张问仁于孔子。心志关乎行动,颜回的行动具体表现在好学不倦、敏于改过、执礼不违等。
若依上述,只要你心怀天下责任感,就是仁者了。(《述而》)仁关乎立志,故曰不远13。孔子还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样的仁就必然要求志士在行动上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弘毅),尤其能投入整个生命于仁的事业中,即死而后已。
因为如前所述,仁是存乎志士胸中的天下责任感,它需要通过终身的行动来证明。【11】据此,一日是夸张之辞,它最终要强调的是成仁需要对礼的终身恪守。
孔子只对历史上能有所试者许仁,而与孔子同时代的其他人也不在其论列。召忽选择杀身,与其说是出于爱君,不如说是在为君难死节,尽份臣子之义罢了。
一般来说,心志的对象只能是在遥远的未来、需付诸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事物,故志士仁人追求的仁也应是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情。俞樾:《群经平议》,《续修四库全书》第1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93页。8 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15页。由此就能看到,微子、箕子、比干之所以被许仁,不在于他们对殷末乱局有多少实际的匡正之功,而在于他们留下的深远名声惠及后世天下,成为万世楷模。然而这种原典批评主义往往从一些存在争议而不自知的思想史预设出发,其多大程度能呈现原义,则很成问题,故本文不取。但这似乎并不必然意味着君子本身必须守礼。
志士仁人不是指志士仁人两类人,而只是孔子心目中的仁人的更准确表述。麻烦的是另外三位,即《微子》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当别人问他,仲弓、子路、冉求、公西华是否为仁时,孔子虽然说不知其仁,但也表扬了这些弟子的过人之处。所谓立人、达人,不仅是满足民众生存需求,更是要用礼乐教化实现人格的充分发展,即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那么许历史人物为仁,就富含着面向孔门弟子的施教价值:伯夷、叔齐、殷三仁、召忽等,是给弟子们献身仁道的行动提供可效法的榜样。这两人只是比孔子稍早的人物,虽一忠一清,但论影响效应,哪能媲美比干的忠和伯夷的清?何况在后来,这两人的品行就被曝有瑕疵,远远够不上有所试的基准了。
其背后学理在于判定《论语》文本是由不同思想倾向的后世儒家学派编纂而成,不全是原初孔子思想。11 邢昺:《论语注疏》,第235,83,103页。而孔子的未许,很多时候还会多出几分期待。他不是说君子要时刻保持爱心,而是强调要时刻无违于礼。
进而可见,伯夷、叔齐与比干一样,表面上是因舍身取义而被许仁,实际上更深的原因在于其名声能振作百代、博施济众。这种悬而不评,更多带有一种期待意味。
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肯定他为仁,但有这么说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甚至你可以骗他去义无反顾地死(可欺),也不要使他夹在两难中迷失自己(不可罔)。
17 皇侃:《论语义疏》,第475页。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一步步修齐治平,才能真正达致天下归仁。
如前述,仁者志在复兴周礼以博施济众,故需死而后已。那么孔子许彼为仁,背后是否有更复杂的评价规则,抑或有规则之外的深意?以下就需要全面考察《论语》中的许仁活动了。注释: 1 津田左右吉认为这是孔子言论相矛盾的情形之一。这似乎也是解决许仁问题的一种方案。
这里不宜将井有仁之仁读作人。问题在于,要怎么证明某个人有志于仁?如前论,志的对象是遥远的未来事物,其实现有赖于长期的努力和行动。
职此,下文将重新检讨历来被用以表明气节的《论语》杀身成仁说,揭示其所包含的少为人知的许仁逻辑,进而以此为线索,结合孔子仁学其他方面,力求展示孔子许仁的各种考量及其背后更为丰富的古典智慧。20 有关《论语》中孔子的施教如何活化历史,参陈少明:《论语的历史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在这个意义上,杀身取义者便符合孔子心目中中行的仁者而被许仁,杀身与成仁的内在关联即在于此。换言之,仁的外延要大于且包含圣。